top of page

​关于RfG戏剧性展演

戏剧性展演的理论框架

如戏剧理论家所言,将现实生活从戏剧中剥离存在困难,因此以下区别可能不甚明晰,或存在例外。尽管如此,我认为这些区别仍较显著。

在心理疗法看来,行为指治疗师基于评估、自我探索、情绪宣泄或技能培训的临床目的,引导来访者进行的活动。戏剧性行为则指某些行为中进行的活动,被全体在场人员认为是在上演戏剧(即人们认为是虚构的),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特征:

  • 活动由改变原本身份或被予以虚构身份的来访者表演。

  • 有明确的规则、指令或条件限制来访者表演,且超出来访者日常经验范围。

  • 表演背景标志着此类活动同被当作真实行为的区别。

 

由于所有来访者的行为都发生在心理治疗的特殊背景下,且受治疗师引导,突出了其同“真实”行为的不同,因此可以认为,所有行为都具戏剧性。然而也存在非戏剧性行为,如养育技能培训干预或结构性家庭疗法行为中进行的活动,即被视为真实。

 

我发现借助如下几项两类正交维度对戏剧性行为进行分类大有帮助:

结构和自我距离

结构指角色、情节、背景、舞台指令、脚本对话或道具等设备预演的程度。在结构最大化时,一切都已事先确定或编好脚本,包括对话、动作甚至语调。心理剧中使用辅角时会运用此类结构,当辅角代替主角时,他们仅在忠实还原另一个人的行为。按照结构的降序排列,即兴戏剧有三个层次:事先安排(在行为之前分配角色并给定场景);即兴表演(仅给出角色关系);及最不具结构化的临时表演(一切皆为未知;一切在表演现场揭示)

 

自我距离指来访者认为自己的表演与平常自我的差别程度。在自我距离最大化时,表演者几乎无法识别他/她所扮演角色的任何层面;在自我距离最小化时,表演者在不知不觉中体验“做自己”。心理剧作家已探索出各种技巧来调节表演者兼主角的自我距离,主要通过替身技巧。

戏剧性与非戏剧性展演

戏剧性与非戏剧性行为间的差别在于,在表演过程中,表演者所经历的自我距离程度大小。为更加清楚地说明这一差别,假设在上周六晚上,一位母亲当着自己十几岁女儿约会对象的面,怒气冲冲的关上了自家大门。在接下来一周的家庭治疗课程中,作为来访者的母亲应治疗师要求,演示了自己是如何用力关上大门的。尽管是在演示,且比真实事件发生时更具自主意识,但由于来访者是在“做自己”,,这一演示因而仍是非戏剧性行为。然而,如果该来访者演示了她十七岁居家时,她的母亲处理相同情况的场景,那么这一演示即为戏剧性行为,因为在表演过程中,她有“非我”的体验(即中高等自我距离)。

成长预演疗法(以下简称RfG)中的练习与游戏

RfG中的所有方法都属于戏剧性行为,即有明确的规则、指令或条件限制来访者表演,且超出来访者日常经验范围;同时所有行为都发生在特定背景下,突出其与被当作真实行为的区别。RfG中,一类方法被称为“练习”,表演者在此类方法中体验做自己(非戏剧性行为);另一类方法则被称为“游戏”,表演者在这类方法中以改变过后或虚构身份进行表演(戏剧性行为)。

drama_therapist.jpeg
bottom of page